他提到,憑藉伊朗目前的儲備和大量的地下離心機,他們仍然能夠累積足夠的高濃縮鈾以製造武器。
事實上,包含比亞迪在內的中國電車企業,發展比預料的還要快速。根據《彭博社》報導指出,美國4名眾議員,包括委員會主席、共和黨議員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他們將分別與福特執行長法利(Jim Farley)及通用汽車執行長芭拉(Mary Barra)會面,要求他們在供應鏈上減少依賴中國,尤其是電動車電池。

今年2月,福特汽車計劃從寧德時代(CATL)獲得技術授權,並在密西根州建造的投資35億美元磷酸鐵鋰電池工廠,加快拓展電動車業務,然而這個計畫將從美國的降低通膨法中獲得大量補助,引起的美國社會的反彈。十年前,福特是中國市場上的第六大車商,現在已精滑落到接近第20名。電動車產業面臨激烈的削價競爭,目前由美國電車巨擘特斯拉(Tesla)和中國比亞迪(BYD)形成兩強相爭的局面,而受限於成本考量,傳統車商如福特(Ford)、通用(GM)正積極向電池大廠寧德時代(CATL)尋求合作,但美國議員為防止過度依賴中國,預計組團向美國車廠施壓事實上,英特爾的IDM2.0戰略計畫越來越明朗,它們垂直整合製造商,從設計、生產、封測到銷售都是一手包辦,而IDM2.0特別之處在於,大部分自己設計的晶片,由自身生產製造,而部分先進製程的由第三方代工廠(台積電、三星)代為製造,以維持終端產品的效能。英特爾於2022年11月取得該計畫的土地,是首家獲得歐盟的晶圓廠,在補助方案正式批准後,4至5年內將投入生產,馬格德堡工廠將為英特爾產品和英特爾代工服務客戶提供服務。
英特爾在馬格德堡的晶圓廠是德國歷史上最大的一筆外國直接投資。英特爾於德國投資逾1兆元建晶圓廠 半導體產業由全球分工走向「區域製造」態勢明顯,半導體巨擘英特爾於19日表示,計畫將位於德國東部的2間新半導體工廠的投資,從170億歐元一口氣拉升至300億歐元,換取德國政府對該計畫有更高的補助。貿易協定和全球門戶 為了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性,歐盟正在與智利和澳洲談判簽訂貿易協議,這將有助於歐盟獲電動汽車電池的關鍵材——鋰。
© 2023 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蕭茲反對將所有對中國的出口置於監管之下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週一表示,德國政府不應該將所有對中國的出口都置於監管之下。投資和出口 同時,歐盟執委會正在醞釀限制歐洲企業對中國等戰略對手在半導體等敏感領域的投資。中國公司已經在至少10個歐盟成員國的港口擁有股份。
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執委會將向歐洲議員以及各成員國介紹該「經濟安全」戰略,下週歐盟還將在布魯塞爾召開會議討論對華關係。

例如,中國就曾對立陶宛實施貿易限制。《路透社》的報導指出,執委會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審查對外投資、出口管制等,旨在防止中國等國家染指歐盟的寶貴技術,並阻止相關技術被競爭對手用於軍事用途。其他的應對手段還包括,限制該國在歐盟的直接投資以及在歐盟公共項目中進行投標。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該倡議計劃遠景投資3000億歐元,主要用於基礎設施投資。「當然,我們必須進一步審視防禦軍備問題……還有監視技術等,我們必須非常謹慎小心」,蕭茲表示。今後如果第三國以不正當經濟制裁手段試圖干預歐盟或其成員國的政治決策,歐盟將可以通過對該國實施懲罰性關稅等手段予以反制。今年5月底,歐盟和美國政府高層組成的「貿易和科技委員會」(TTC)在瑞典舉行會議,議題包括出口管制和投資監督。
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彭博社》具體總結指出,目前歐盟有五類工具,可以用來抑制中國的地緣政治崛起,分別是反經濟脅迫措施、監督和管控歐盟對境外投資、嚴格審查外國在歐盟投資、港口戰略和推動貿易協議。

《彭博社》報導稱,該工具對所有參與歐盟大型公開招標或併購交易的企業規定了報告義務。反制經濟脅迫 本月初《德國之聲》曾報導,歐洲議會代表以及各成員國的政府代表就一項新的反經濟脅迫工具達成共識。
此外,歐盟推出了其「全球門戶」倡議,旨在回應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提高自身在拉丁美洲、中亞和非洲的經濟影響力。批評者聚焦的一個「導致錯誤決策」的因素是,漢堡港方面未將該碼頭列為「關鍵基礎設施」。此外,歐盟還表示,對服務業的相關交易進行限制也將成為可能的制裁手段。去(2022)年以來,有關中遠海運入股漢堡港一個貨櫃碼頭的計劃在德國引發巨大爭議,也導致審批程序一波三折。「我們現在已經頒布了一系列法律,可以保證我們經濟的安全」,他在柏林參加德國工業聯合會(BDI)的一次會議時表示。下個月,一項新的針對外國補貼的條例開始生效,將賦予歐盟執委會權力,以阻止獲得他國補貼的外資爭對手在歐盟市場不公平獲益。
本文經《德國之聲》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原標題:保衛經濟安全 歐盟有哪些工具? 延伸閱讀 歐盟提「經濟安全戰略」方案,將管制先進半導體、量子電腦、AI科技輸出,劍指中國 北京宣布展開「投資中國年」招商引資,《華爾街日報》:外資轉向「中國+N」戰略分散風險 中資入股漢堡港爭議:德中雙方妥協後談出縮水版方案,為什麼依然危險? 反制「一帶一路」,歐盟「全球門戶」計畫滿週年,專家:難以伸入中國後院,應慎防巴爾幹半島 南美洲國家峰會睽違9年再度召開,魯拉籲建立共同貨幣擺脫美元,但與委內瑞拉和解引發多國質疑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我們不應該讓國家機構對整個出口進程進行調查,這是顯而易見的」,他補充道。
歐盟執委會還在與南方共同市場貿易集團談判一項協議,該集團包括阿根廷、巴西、烏拉圭和巴拉圭等拉丁美洲資源豐富的國家。而歐盟認為,這類限制措施並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的相關規定,而且還對歐盟內部市場的出口產生了連帶影響。
在這一方面,美國對中國的立場叫歐盟更為鮮明強硬但農委會發現僅限於台東縣25處果園及3家包裝廠產品,引起農民質疑挑選標準。
不過,莊姓青農表示,這2年中國關閉市場後,在農委會努力下,已經打開許多國內市場通路,以及加工冷鏈外銷其他國家,逐漸打開中國以外市場,不再將「雞蛋放在同籃子」。7月份開始,台東縣政府已經跟台東大學合作安排,包括品保人員、清潔人員、包裝人員的培訓課程等,會陸續公告,也歡迎所有有意將鳳梨釋迦輸中的包裝場報名參加,經過相關各單位審認後,獲得縣府註冊並通報對方,均能出口番荔枝至中國。農糧署長胡忠一表示,樂觀其成,希望中國盡快將台灣的鳳梨、蓮霧等其他農產品也解禁。國台辦同意恢復台灣釋迦輸入中國,農委會:全台果園上千家只開放台東25家,象徵性意義比較大 中國昨(20)日宣布,即日起恢復台灣釋迦輸入,輸中國釋迦須來自獲得註冊登記的包裝廠和果園。
胡忠一指出,中國先前以介殼蟲理由,禁止台灣農產品輸入,但這根本沒有道理,因為在國際上,介殼蟲只要有處理,農產品就不會有問題。(中央社)中國恢復台灣釋迦輸入但僅限台東25處果園。
中國於2021年3月1日起,暫停進口台灣鳳梨,理由是檢查出害蟲。陸委會指出,中國的宣布證明是另一次分化台灣社會的統戰行為。
新聞來源 台東縣府願幫更多釋迦銷中國 有果農不想走回頭路(中央社) 中國恢復台灣釋迦輸入 農糧署盼鳳梨等農產品解禁(中央社) 陸委會呼籲中國大陸停止政治操作兩岸農產貿易(陸委會新聞稿) 延伸閱讀 先禁水果進口再公布惠台措施,中共大玩「農業統戰」能否奏效? 【圖表】日本成外銷最大市場,台灣鳳梨出口就能渡過危機嗎? 【圖表】數據來說話:中國禁台灣蓮霧與釋迦,對哪一種水果影響比較大? 台灣水果拓展外銷,日本成最大市場取代中國。藏壽司日本門市明年推出台灣石斑魚料理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中方這種陳舊的政治操作手法,只會使兩岸民眾心理隔閡、漸行漸遠。台東縣府表示,這25家是當初參與品管實驗果農,7月會開放授課通過認證一樣可供銷中國。農民也逐漸改種其他農作物分散風險,讓市場決定需求「不會再想走回頭路」,避免被中國市場綁住,「雖然恢復外銷中國是利多,但中國說變就變。陸委會指出,自2021年3月以來,中國片面以疫病蟲害及農藥超標等技術性貿易障礙為由,無預警全面停止台灣鳳梨、釋迦及石斑魚等農漁產品輸陸,台灣農委會已多次透過兩岸協議聯繫機制,及WTO相關會議提出特定貿易關切,向中方反映此舉不符合國際規範,要求中方應透過雙方主管部門研議解決方案,儘速恢復台灣農漁產品輸中。
胡忠一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他樂見中國同意恢復台灣的釋迦可輸入,不過現在不是釋迦季節,也沒有釋迦可輸到中國,但希望中國盡快讓台灣的鳳梨、蓮霧等同樣遭禁止輸中國的農產品解禁。陸委會又指,依據台灣農委會表示,台灣早在2021年9月將釋迦輸往中國檢疫檢驗管理規範送交中方審查,內容相當周延,涵蓋從生產到出口全過程的整體系統性管理措施,包括果園田間管理、包裝場選果清潔管理、出口檢疫等項目,台東縣政府提供給中方的資料,都涵蓋在農委會的管理規範之中,但是迄今已一年餘,中方完全沒有正面回應。
釋迦果農的部分,只要按一般申請產銷履歷、外銷供果園的程序即可。但有果農擔心中國善變,不願再走回頭路。
許家豪表示,台東目前的鳳梨釋迦外銷包裝場約有60家,果園則約有2500名,想要外銷中國的果農須向農糧署申請外銷供果園並申請產銷履歷,並與註冊的包裝場合作,果品即可外銷中國。陸委會指出,中方此次選擇性恢復台東釋迦輸入,作法與多年前對台政治性採購如出一轍,是利用經濟利益對台進行分化及統戰。